• 免费电子书下载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读书小屋吧

中国经世史 (国史论衡系列) 作者:邝士元

文化 admin 3年前 (2021-10-16) 58次浏览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副标题:先秦至隋唐篇原作名:国史论衡(全二册)出版年:2014-3页数:966定价:148.00装帧:平装ISBN:9787542645012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本书编撰方式以论史为本,除了参考坊间流行的或较难看到的通史,与有关的断代史百数十种之外,主要是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的论文,因此,本书并非一本“成一家言”的著作,而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以及治道得失与影响的分析等,皆能全面且独到,使读者能一览尽得。

目录

第一章 汉族及其文化的由来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 / 1 第二节 汉民族由来的各家说法 / 2 外来说 / 3 中国本地说 / 5 第三节 华夏名称的起源 / 10 释“华” / 10 释“夏” / 10 第四节 我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 12 春秋时代 / 12 汉与魏晋南北朝时代 / 14 五代及辽、金、元时代 / 15 清朝 / 17 第二章 西周的封建统治及其兴衰 第一节 封建制度及其起源 / 18 封建的定义 / 18 封建制度的起源 / 20 第二节 封建宗法与西欧的比较 / 22 封建与宗法的关系 / 22 中欧封建制度的比较 / 24 第三节 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经过 / 26 周行封建的原因 / 26 周室推行二次封建的经过 / 28 第四节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崩溃原因 / 30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组织 / 30 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因 / 35 共主资格逐渐没落 / 36 第五节 封建社会状态及对后世的影响 / 44 封建社会的状态 / 44 封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 46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节 春秋战国分期与霸政的兴起 / 49 时代分期与东周的式微 / 49 东周王室式微原因 / 50 第二节 霸政的意义与各国的称霸 / 52 霸政的意义 / 52 齐桓的霸业 / 54 晋文的霸业 / 56 秦、楚的霸业 / 57 弭兵运动与吴、越争霸 / 58 第三节 战国的养士风气 / 60 养士风气的历史背景 / 60 战国四公子的养士 / 61 第四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变法 / 63 东方各国的变法 / 63 管仲相齐的改革 / 64 商鞅变法 / 68 第五节 战国形势与七雄争霸 / 73 战国初期的各国疆域 / 73 七国争雄 / 75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各方面的转变 / 77 政治制度的转变 / 77 经济的转变 / 80 社会方面的转变 / 83 学术思想的转变 / 86 第四章 秦的统一及其衰亡 第一节 秦的兼并与六国灭亡 / 90 秦的兼并 / 90 秦灭六国的经过 / 92 第二节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 / 94 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 94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 98 第三节 秦的创建措施 / 101 政治方面的创建 / 101 制度方面的创建 / 103 军事方面的措施 / 105 文化方面的创建 / 107 劳民伤财的措施 / 108 4 国史论衡 第四节 秦速亡原因的分析 / 109 人民感受方面 / 109 政治社会方面 / 110 第五节 秦焚书坑儒的讨论 / 113 焚书的讨论 / 113 坑儒的讨论 / 116 第六节 东土文化西渐的讨论 / 117 第五章 西汉的政教与治乱 第一节 楚汉相争及刘胜项败的分析 / 121 楚汉之争 / 121 刘胜项败的分析 / 122 第二节 汉初的政治社会情态 / 123 汉初的国际形势 / 124 汉初内部的统治力量 / 124 汉初的社会民生 / 125 汉初的教化治道 / 126 第三节 汉初的政教学术 / 127 贾谊与汉初的政教学术 / 127 董仲舒与汉初的政教学术 / 131 第四节 汉初封建与吴楚七国之乱 / 133 汉初封建原因的分析 / 133 七国乱后汉廷的对策与影响 / 136 第五节 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 / 139 土地失均原因与“限田”政策的推行 / 139 两汉课征及轻税原因的分析 / 141 第六节 文景治绩的讨论 / 142 文景致治的原因 / 142 文景功过的讨论 / 144 第六章 汉代的文治武功 第一节 汉代的崇儒 / 147 汉代崇儒原因的分析 / 148 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 150 崇儒的影响 / 151 第二节 塞外民族入侵原因与汉化的分析 / 152 塞外民族入侵的分析 / 152 塞外民族汉化的分析 / 155 第三节 汉对匈奴的讨伐 / 157 匈奴对汉的祸害 / 157 汉击匈奴的原因 / 157 汉与匈奴的争霸经过 / 158 汉击匈奴的影响 / 161 第四节 汉对四夷的同化 / 162 对东方的华化 / 162 对北方的华化 / 163 对西方的华化 / 163 对西南夷的华化 / 164 第五节 汉武帝与桑弘羊的经济措施 / 165 财政改革的时代背景 / 165 财政措施的评论 / 166 政府对财政措施的立场 / 169 民间对财政措施的立场 / 171 政策的评价 / 174 第六节 昭、宣时代的政治 / 175 第七节 西汉式微与王莽变法 / 177 改革的时代背景 / 177 财政经济的改革 / 179 失败原因的分析 / 183 第七章 东汉的政教治乱 第一节 光武中兴及其政治评价 / 187 刘秀的起家及其治绩 / 187 光武帝的错误措施 / 190 第二节 明、章之治道及其评价 / 191 治绩的表现 / 191 明、章施政的缺点 / 193 施政的影响 / 195 第三节 东汉的士风 / 196 东汉士风形成的分析 / 196 东汉士风的特质 / 198 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 / 198 第四节 汉代的内朝、外朝与外戚 / 199 内朝与外朝的关系 / 200 内朝、外朝与外戚 / 200 外戚执政的原因 / 201 第五节 东汉的宦官及其得势原因 / 203 宦官取得权势的分析 / 203 宦官与外戚之争 / 204 宦官与外戚斗争的结果及影响 / 206 名士与宦官之争 / 208 民乱的蔓延 / 209 第六节 东汉与西羌的扰乱 / 209 汉代后期的羌患与应付办法 / 209 后果与影响 / 213 第七节 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 / 214 第八章 魏晋时期的治乱与兴衰 第二节 曹魏兴亡及其未能统一中国的分析 / 224 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 224 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 225 曹魏亡国原因的分析 / 227 第三节 赤壁之战及其影响的分析 / 228 第四节 三国鼎立与吴、蜀灭亡原因 / 231 第五节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与八王之乱 / 234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 / 234 西晋八王之乱 / 235 第九章 东晋南朝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 / 240 东晋的立国背景 / 240 南朝的社会政治基础 / 241 南北士族之争 / 241 士庶贵贱的隔离 / 242 第二节 东晋的立国与偏安原因 / 243 第三节 淝水之战及其影响 / 246 战前背景 / 246 战争经过 / 247 晋胜秦败的原因 / 248 淝水战后的影响 / 249 第四节 门第社会制度的形成与背景 / 250 第五节 门第社会衰落原因的分析 / 253 南北朝士族的没落情况 / 253 隋唐时代士族的没落情况 / 253 宋代士族势力的没落情况 / 255 第六节 东晋亡国原因的分析 / 256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北朝之汉化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民族的迁徙 / 259 晋初西北民族的纷扰 / 259 “五胡乱华”原因的分析 / 261 五胡入据后对中国的影响 / 264 流人迁徙的影响 / 268 第二节 五胡对中国文化渐染与贡献 / 269 五胡君主的汉化 / 269 北方汉人政治势力的发展 / 272 第三节 河西文化及其影响 / 274 河西文化的形成 / 274 河西文化的影响 / 276 第四节 北魏汉化的过程与盛衰关系 / 277 魏孝文帝以前的汉化 / 277 魏孝文帝的汉化及其后果 / 280 汉化的影响与评价 / 287 第五节 胡汉矛盾与两者势力的消长 / 291 胡汉的待遇与地位 / 291 汉人(指世族或豪宗)的待遇与地位 / 292 胡汉矛盾原因的分析 / 293 第十一章 隋的开国及其盛治 第一节 隋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的意义 / 296 第二节 隋统一前的社会与政治 / 297 第三节 隋唐皇室血统的讨论 / 300 隋代皇室的血统问题 / 300 唐代皇室的血统问题 / 301 第四节 篡周经过与得国原因 / 302 北周初年的政局 / 302 篡周的经过 / 302 篡周的原因 / 303 第五节 隋伐陈 / 304 隋灭陈的经过 / 305 隋统一江南的原因 / 305 第六节 隋代的隆盛 / 308 开皇盛世的表现 / 308 隋初致富原因的分析 / 309 第十二章 隋代建设及其衰亡 第一节 隋唐运河在国防、经济上的意义 / 314 隋代的运河 / 314 唐代运河及其改革 / 318 隋唐运河对当代后世的影响及贡献 / 320 第二节 隋代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 / 323 隋代置仓的动机 / 323 文帝时代设置的四仓 / 324 炀帝时代所建造的仓窖 / 326 隋代的义仓 / 327 第三节 隋亡原因的分析 / 328 第四节 秦、隋亡国原因比较 / 335 秦、隋立国背景比较 / 335 秦、隋衰亡异同 / 336 第十三章 盛唐政治的商榷 第一节 李唐的开国 / 340 开国功业纷争的讨论 / 340 统一群雄的经过 / 344 剪灭群雄与统一中国的分析 / 345 “玄武门之变”与唐初政局 / 346 第二节 贞观政治的得失 / 350 太宗的文治 / 350 政治得失方面的讨论 / 353 军事方面的讨论 / 355 经济政策的讨论 / 355 私德方面的讨论 / 358 开皇与贞观政治事功的比较 / 358 第三节 武周时代之政治得失 / 364 武曌的出身及其夺权经过 / 364 武曌的政治措施 / 367 武曌改字对文化的影响 / 371 武曌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 372 第四节 开元天宝的政治得失 / 374 盛治的表现 / 374 行政缺点的讨论 / 376 军事缺点的讨论 / 380 经济政策的讨论 / 381 贞观与开元政治事功的比较 / 384 第十四章 隋唐对外的武功 第一节 隋唐对高丽用兵的得失与影响 / 389 隋用兵动机与失败的分析 / 389 唐用兵动机与先败后胜的分析 / 393 唐征高丽的经过 / 394 第二节 隋唐对突厥的经营 / 397 隋对突厥的政策及其成功原因的分析 / 397 唐对突厥的经营与得失 / 401 第三节 隋唐对西域的经营 / 405 隋对西域的经营 / 405 唐经营西域的得失与影响 / 406 第四节 隋通海外与对吐谷浑的征讨 / 412 隋对南洋诸国的用兵 / 412 隋通海外对中国的贡献 / 414 隋对吐谷浑的征讨 / 415 第五节 唐对四夷经营的成功与影响 / 416 唐初经略异族所以成功的原因 / 416 唐天可汗与国际声望 / 418 汉、唐文治武功的比较 / 421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 425 安史作乱原因的分析 / 425 安史肇乱的经过 / 430 马嵬驿之变 / 433 安史失败原因的分析 / 434 安史之乱的影响 / 436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 438 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 / 438 藩镇拥有权力的分析 / 442 镇兵与府兵性质的比较 / 443 藩镇割据的远因 / 444 藩镇为患的近因 / 447 藩镇割据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449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 / 452 唐宦官权势形成的过程与因素 / 452 宦官掌权所产生的现象 / 455 永贞改革及其失败的分析 / 459 甘露之变及其影响 / 464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 / 467 唐代朋党相争原因的分析 / 467 唐代党争的经过 / 470 党争的后果与影响 / 471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 / 473 13 目 录 刘晏以前的经济改革及其得失 / 473 刘晏改革的内容 / 475 中唐后经济得失及其影响 / 479 刘晏的各种改革措施与影响 / 481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 / 482 唐以前马政的沿革 / 482 马政与中唐以后之经济、政治关系 / 483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 / 485 南诏崛起及其对唐代的影响 / 485 回纥兴起及其与唐代盛衰的关系 / 488 吐蕃边患 / 493 第四节 唐代的民变与衰亡 / 495 唐末民变的时代背景 / 495 黄巢变乱的经过 / 497 黄巢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 498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国运的挣扎 / 499 政治上的挣扎 / 499 经济上的改革 / 502 交通的发展 / 502 唐代衰亡原因总论 / 503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 / 509 国家兴替 / 509 五代军人之跋扈情形 / 510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 511 五代的社会风气 / 513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 / 514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 / 516 赵普对太宗攻击的事例 / 516 太宗对赵普攻击的事例 / 519 太宗与赵普对军权的争夺 / 522 太宗与赵普相争的目的与结果 / 524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 / 526 国策的决定 / 526 宋初对外采守势的原因 / 526 结果及其影响 / 527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 / 528 内政方面的整顿 / 528 经济方面的整顿 / 530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 / 531 北宋的“强干弱枝”措施 / 531 后果与影响 / 533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 / 534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 / 534 燕云十六州与宋代的国防 / 535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 / 537 军事、经济、文化方面 / 537 国策兵制与关中的残破 / 538 漕运与交通的因素 / 539 其他方面的因素 / 540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 / 541 北宋对士人特别礼待的原因 / 541 对士人礼待的表现 / 542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影响 / 543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原因 / 545 庆历变法的时代背景 / 545 变法的经过与内容 / 546 庆历变法失败的原因 / 547 庆历变法的影响 / 548 第二节 熙宁变法的得失与影响 / 549 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 / 549 新法的内容 / 550 新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 552 新法部分成效的表现 / 556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 / 558 两次变法的得失比较 / 559 两次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 560 两次变法产生的影响 / 561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 / 561 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 / 562 宋代党争的经过 / 564 党争的结果与影响 / 568 两代党争影响的比较 / 569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 571 澶渊之盟的经过 / 571 促成澶渊之盟的原因 / 572 澶渊之盟的影响 / 573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 / 574 蔡京的出身 / 574 夺权的原因 / 574 误国事例 / 575 对宋代政治的影响 / 576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 / 577 宋徽宗的弊政与误国 / 577 宋徽宗迷信道教及其影响 / 579 宋徽宗荒政的影响 / 584 第四节 靖康之难 / 586 时代背景 / 586 靖康之难原因的分析 / 586 靖康蒙尘的经过 / 588 第五节 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 / 589 战争影响民族的迁移 / 589 流民迁徙各处的情况 / 591 流民对南宋的影响 / 593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 / 594 政治上的积弊 / 594 经济上的积弊 / 596 军事上的积弊 / 597 制度上的积弊 / 598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等犯宋之比较 / 600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2 17 目 录 辽的兴起 / 602 辽的建国 / 602 宋辽战争的经过 / 603 辽的衰亡 / 603 第三节 西夏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4 西夏的起源及其建国 / 604 西夏兴起的分析 / 605 西夏的衰亡 / 606 第四节 金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6 金的起源及建国 / 606 金势力的发展 / 607 金人南渡后的弊政 / 608 金衰亡的原因 / 610 第二十一章 宋与辽、金、夏的和战及其影响 第一节 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 / 613 宋夏交恶与战争经过 / 613 宋与西夏战争的平息 / 614 第二节 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 / 615 宋金媾和的原因 / 616 和约内容 / 620 和议后的影响 / 621 第三节 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 / 622 联金灭辽经过 / 622 联蒙灭金经过 / 622 联金灭辽得失的讨论 / 623 联蒙灭金得失的讨论 / 624 第四节 岳飞与秦桧的冤案 / 625 高宗杀岳飞的动机 / 626 宋代官僚和儒学忠君观念的影响 / 627 秦桧对岳飞被杀的责任 / 628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 第一节 宋室南渡初年的国势 / 630 盗贼的问题 / 630 民生的情况 / 631 财经的困敝 / 633 兵力单薄 / 634 第二节 南宋的开国与偏安 / 635 南宋开国的条件 / 635 南宋能偏安江左的原因 / 636 第三节 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 / 639 东晋、南宋立国的时代背景 / 639 东晋、南宋建国的经过 / 640 东晋、南宋得以偏安江南原因的比较 / 640 东晋、南宋偏安的影响 / 642 第四节 东晋、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的比较 / 643 东晋意图规复的事功 / 643 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 / 646 第五节 南宋式微原因的分析 / 647 南宋亡国与二王搬迁的经过 / 647 政治上的积弊 / 649 经济上的积弊 / 653 军政上的积弊 / 656 第六节 两宋灭亡原因的比较 / 660 地理形势方面 / 660 政治方面 / 661 财经方面 / 663 社会民生方面 / 664 军事方面 / 664 外交方面 / 665 第二十三章 元代的兴起与立国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 / 666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的分析 / 666 元初的建国与用儒 / 667 汉文人对蒙元政治中国化的贡献 / 668 元初用儒与影响 / 672 第二节 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 / 673 政制方面的措施 / 673 经济方面的措施 / 675 宗教方面的政策 / 682 军事方面的政策 / 683 社会方面的政策 / 684 第三节 元代色目人的贡献 / 685 色目的涵义 / 685 元代所称的色目人的涵义 / 686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 686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688 第四节 元代的海运与国运 / 690 元代大量推行海运的原因 / 690 元代海运的路线 / 691 元代海运的贡献 / 692 对元代衰亡的影响 / 693 第五节 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 / 694 元代吏治败坏原因的分析 / 694 元代速亡原因的分析 / 697 第二十四章 明初的政制得失 第一节 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 / 701 明太祖剪灭群雄取得政权的原因 / 701 明初的惠政与吏治 / 703 明初弊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706 第二节 明初废宰相的原因与后果 / 710 明初设置宰相的前后经过 / 710 明初废相原因的分析 / 710 明初废相的影响 / 711 第三节 明初知识分子的遭遇 / 713 太祖开国对儒生的依赖 / 713 太祖到处访儒生的经过 / 714 儒生不愿襄助太祖的原因 / 715 第四节 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 / 718 明初的封建 / 718 “靖难之役”的经过 / 719 削藩失败的分析 / 720 “靖难之役”的影响 / 721 第五节 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 / 722 成祖开拓北方的背景 / 722 对北方经济、政治的整顿 / 722 成祖对北方军事的措施 / 725 对海陆运输的整顿 / 725 第二十五章 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 第一节 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的消长 / 729 太祖抑制宦官权力的原因 / 729 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 / 729 宦官专权的事实与经过 / 731 明代宦官权势形成的分析 / 735 内阁与宦官权力的比较 / 739 第二节 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 / 741 明代的厂卫制 / 741 明代的司礼监 / 745 第三节 唐、明宦官的比较 / 747 唐、明宦祸的形成 / 747 两代宦官为祸的经过 / 749 对唐、明两代宦官的评论 / 751 第四节 明代党争及其影响 / 751 明代党争原因的分析 / 751 明代党争的经过 / 753 明代党争的影响 / 757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外患与影响 第一节 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 / 759 明代外患的远因 / 759 明代外患的近因 / 761 第二节 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 / 762 瓦剌的兴起 / 762 瓦剌为患原因的分析 / 763 瓦剌入侵的经过(土木之变) / 764 明反击瓦剌的紧急措施 / 764 “土木之变”的影响 / 766 第三节 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 / 767 倭寇为患的原因 / 767 倭寇为患的经过 / 771 平定倭寇 / 772 倭寇对明室的影响 / 773 第四节 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 / 774 明遣兵援朝的动机 / 774 明援朝之役的经过 / 774 明援朝一役的影响 / 777 第五节 葡萄牙的入侵与商业交通 / 778 欧亚交通的起源 / 778 对中西文化商业交通的影响 / 779 第六节 汉至明清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国文化的保全 / 780 历代的形势 / 780 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 782 黄河在国防上的价值 / 783 长江在北骑南下时阻止了女真的扩张与拯救南宋 / 783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 第一节 明初的对外贸易及其影响 / 785 明代的海禁政策 / 785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贸易方式 / 786 贸易影响方面 / 788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 / 789 改革时代背景 / 789 张居正对边防的整饬 / 790 潘季驯治河 / 791 “一条鞭法”的推行 / 792 田赋积弊的铲除 / 794 国用的节省 / 795 对张居正的评价 / 796 第三节 清代的社会经济与吏治得失 / 797 清初的社会现象 / 797 清初的财政经济状况 / 798 清初吏治的惠民 / 799 清中叶的吏治与和珅用事 / 802 第四节 明清西学输入中国概述 / 806 西方天文学的输入 / 806 数理及其他学术的输入 / 807 西学不振的原因 / 810 西学输入对我国学术的影响 / 811 第五节 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 / 813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 813 中国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 814 中国思想对西欧的影响 / 816 中国文化外传终止原因的分析 / 819 第二十八章 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 晚明民变的分析与影响 / 821 晚明的时代背景 / 821 晚明民变的发展 / 822 晚明流贼为祸的远因 / 823 晚明民变兴起的近因 / 825 李、张等致败原因的分析 / 831 第二节 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 / 838 政治方面 / 838 经济方面 / 842 社会方面 / 845 学术方面 / 847 外患频繁 / 847 军事方面 / 848 民变的影响 / 850 名将被诛 / 850 第二十九章 清代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 清代的兴起及其代明原因 / 852 政治军事上的基础 / 852 武略与军威的优胜 / 853 反清复明势力的剪灭 / 854 第二节 清初的统治措施 / 855 实行武力驾驭中国 / 855 清初之统治根基 / 856 统治手段刚柔并济 / 856 高压政策 / 857 第三节 清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的政策 / 858 清初对汉人的统治政策 / 858 清廷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 861 分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 863 第四节 清代削藩及三藩之乱 / 863 清廷削藩动机 / 863 削藩经过与三藩起兵 / 864 三藩失败经过 / 865 三藩失败原因的分析 / 866 第三十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政治措施 第一节 顺治朝的政治措施 / 868 积极方面 / 868 缺点方面 / 870 第二节 康熙朝的政治措施 / 871 积极方面 / 871 缺点方面 / 876 第三节 雍正朝的政治措施 / 877 积极方面 / 877 缺点方面 / 880 第四节 乾隆朝的政治措施 / 881 积极方面 / 881 缺点方面 / 884 第三十一章 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 / 888 26 国史论衡 俄人势力的扩张 / 888 条约的完成及其内容 / 889 条约的影响 / 890 第二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891 战争前国外的社会形势 / 891 战争前国内的社会形势 / 893 战争爆发的原因 / 895 战争的经过与条约的订立 / 897 中国战败的原因 / 899 战败的影响 / 899 第三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 901 战争爆发的远因 / 902 战争爆发的近因 / 903 战争经过 / 904 美俄联军之役 / 905 战争失败的影响 / 906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 907 战争的时代背景 / 907 促成甲午战争的原因 / 908 战争的经过与《马关条约》 / 909 战败后果 / 910 甲午战争的影响 / 912 第三十二章 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 / 914 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 / 914 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 / 918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分析 / 923 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 925 第二节 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 927 天地会的起源 / 927 天地会的组织 / 927 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 929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 / 931 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 / 932 洋务运动的内容 / 93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933 洋务运动的影响 / 934 第四节 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 935 维新的时代背景 / 935 促成维新运动的原因 / 936 维新运动的内容 / 939 新政失败的原因 / 941 新政失败的影响 / 942 康梁的贡献与影响 / 944 第五节 庚子拳变及其影响 / 946 时代背景 / 946 排外经过与原因 / 948 拳变经过 / 949 义和团的影响 / 953 第六节 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 / 955 客观方面 / 955 主观方面 / 957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 960 辛亥革命的影响 / 962 第七节 清代衰亡原因的分析 / 963 财政困难 / 963 列强入侵 / 964 太平天国的影响 / 964 晚清的衰运 / 965 思想上的觉醒 / 966 · · · · · · (收起)

下载地址

佳声晓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佳声晓闻”或者“gh_760eead8a831”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压缩文件密码均为dushuxiaowu.com,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为付费内容,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 dushurener#gmail.com 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