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
(展开全部)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赖声川同时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目录
一 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 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 二 宗教或哲学 说到这里,我们要诠释佛教的一个大问题: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 三 黑盒子中的鬼魂 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 四 心的科学 一位专业西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这种疏离的、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心理现象,根本不是西方独有的。这种探索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佛教里面。 五 寻找实相 空性不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现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虚空间。它是现象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最基础的佛教经典之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六 改造世界或改变自己 在你还没有转换你自己之前,你想对世界有所作为,无法创造出长久或深刻的快乐。我们可以说对世界采取行动是好的,但是内在转化是不可缺少的。 七 佛教和西方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20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八 宗教和世俗的心灵性 真正的爱不应该走极端,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两位特定的众生,也不应该被偏见所污染。而且,它应该是完全没有执着的,也不期待任何回报。 九 追踪暴力的根 人的真正本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平衡状态,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暴力不但为受害者,同时也为始作俑者带来痛苦。 十 智慧、科学和政治 直到17世纪,哲学自始实践的两种层面都还存在,一方面是科学的层面,另一方面是智慧的层面,也就是如何发掘生命的意义,甚至生命之外的意义。 十一 佛教的衰退与复兴 任何真正心灵道路必须包含两种精要的元素——让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方法。 十二 信仰、仪式和迷信 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沉的意义,那么就变成了迷信。 十三 佛教和死亡 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会这么成功。他说,死亡就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的毁灭,佛教关于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开示,是可以在这方面帮上忙的。 十四 个人至上 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所有痛苦的形式,所以必须清楚正义社会的原则是什么,而这个社会的建立应该根据心灵价值、人权,以及个人责任的观念。 十五 佛教和心理分析 智慧之火让潜意识燃烧,让心的究竟本性——它的空性——显现出来,而同时让这些潜意识不留痕迹地被消灭,这一切在相当不同的层次之下运作。 十六 文化影响和心灵传统 有一句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十七 进步与创新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除去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性。这才是真正“新”的发现。 十八 僧侣对哲学家的问题 你刚刚说到,20世纪末期,西方重新提出了智慧的问题。你觉得能带给所有人满足的智慧是什么? 哲学家的结论 / 317 僧侣的结论 / 323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