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三幕话剧《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至今仍是现代剧院的常备剧目。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戏剧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他以话剧的写作投身抗战宣传,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新中国成立后,又以戏剧创作反应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主要作品有《残雾》、《国家至上》、《桃李春风》、《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茶馆》于1957年发表。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儿”。老舍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目录
主要人物 /1 第一幕 /4 第二幕 /17 第三幕 /34 附录 /58 主要人物 /1 第一幕 /4 第二幕 /17 第三幕 /34 附录 /58 · · · · · · (收起)